曼谷国际学校择校记(上):中外教育体制分析

WadeZhao 2019-7-25 6408


对于国内的教育体制和国外的教育体制的对比,我在不同的平台,和不同的人,讨论过很多次了,这次去曼谷的国际学校走了一遭,也对国际学校有了实际的亲身体验和更深的理解。同时在过去的几年里,国内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政策一直在快速的变化当中,此消彼长,此时此刻,作为一个5岁中国小孩的家长,我觉得到了一个该做决定的时候了,让娃留在体制内?还是选择国际学校?

 

首先我要明确这个选择的三大前提条件:

 

1,不打算让娃上中国的大学。
我们的目标是把娃培养成国际人,能够选择任何想生活的国度,不仅能力上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文化上也要很好的适应——不一定是融入,这个细节区别我在后面会说到。但成为国际人,不是一定要脱离中国的教育体制,甚至大学毕业再出去求职也是可以的,没什么不可以,只是我们希望从小就让孩子有母语级的英文水平,以及更熟悉西方式的思考与做事的方法,所以我们考虑不上中国的大学,甚至不上中国的中学,即使不是从小就送出去,最迟也要小学毕业送出去,这是一个大前提。

2,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后面我们谈到费用的时候大概可以看到,送娃出去读国际学校,大概要花费一年10-30万不等的费用,(人民币,本文所有涉及费用,全部为人民币,谈论不同国家的费用,我都会换算成人民币来讨论,后面不再解释)这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当然其实留在国内一线城市,教育的支出可能比这个数字只大不小。

3,能够接受夫妻分离的弊端。

如果家里有矿,显然这不是问题——事实上有的人家,就算有矿也不愿意出去,毕竟看矿场也需要留在国内的,这是另外的问题——如果不能做到夫妻同时陪伴,那么母亲陪读,父亲留在国内继续挣钱是一个很常见的选项,夫妻的分居必然会导致一些成年人之间的问题,这个问题无法回避,如何解决,要双方考虑好。

 

如果不满足这三大条件,还可以继续看我的文章,不过只看上篇,看我对教育的分析就好,下篇不用看了。

 

还有一种想法是根本连上篇都不用看的,就是不希望孩子太用功,太累,追求快乐教育,快乐童年。我在后面会说到,实际上不存在什么快乐教育,最多是教育的过程和方法有趣一些,不是死读书,读死书,但不是很多人想象的“轻松与快乐”,可以天天玩,一样学习到很多的知识,考大学的时候和其他孩子一起“公平竞争”,这不存在的,你在中国想考上清北复交要付出多大的努力,你出去想考上剑桥牛津只会付出的更多,睡的更晚。什么叫公平,人家比你更用功,更努力,就应该上比你更好的学校,这才是公平。如果不认同这一点,根本就不用看这篇文章了。

 

然后我要做一些声明,我的各种分析,信息的来源基本上是三点:

1,网络。

包括微博、新闻、国家正式的政策文件、论坛的讨论等等,特别是论坛上的信息,很多来自于已经移民海外的朋友,而且很多都是相识十几甚至二十年以上的网友,不敢说全部准确,但综合来说,可信度很高,去芜存菁,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这些信息如果可以指明出处的,我会尽量指明。

2,我个人的亲身经历。

我是80年代在北京海淀区一所还不错的小学上开始的求学生涯,随后在非重点中学上了六年,最后考入了985大学,这些情况我会在后面有较为详细的说明。

3,娃出生后的经历。

包括邻居,朋友,以及幼儿园同学们的情况。娃现在和我一样,住在北京,住在我小时候生活的区域。

 

以上这些信息有一定局限性,只能代表特定地区(北京市海淀区)、部分学区(一流偏后或二流靠前)、一段时间(80年代,10年代)的情况,对我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是对其他地方的朋友可能只有参考意义,特此声明。

 

下面的讨论,我的观点和分析,多少都会受到以上三点的影响,我会尽量在讨论时说明。

 

 

一)我对国内外教育体制的认识与分析

 

我过去的认知

 

在这个问题上,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都认为中外各有优势,甚至在打基础的时期,中国的教育体制更好。

 

首先要说一下定义,这里讨论的中国教育体制,是指中国公立的小学中学大学体制,而国外教育体制,主要是指以APA-LevelIB体制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比较认可的教育体制。

 

我之前的认识是这样的:

中国的教育体制,学的比较深,各方面都比较深,数理化,都深。

这样有两个好处:

首先,孩子如果不爱学,等于学校会“强迫”他学习,因为大家都学这么深,你学的不好,成绩不好,会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去督促你学习,在一定的范围内,只要压力不要太大,把人逼到跳楼那种,我觉得适当的压力是有益的。

我一直比较反感所谓的“快乐教育”,小孩子,六七岁,能懂什么?你搞快乐教育,什么快乐?学习能快乐吗?做题能快乐吗?再快乐能赶得上什么都不学快乐?什么快乐?什么都不学最快乐!所以适当的压力是有益的,如果整体教学就很深,这样“取法乎上得其中”,哪怕他只考个80分,可能比学的浅的90分还是要学的好;

其次,如果学习面广,学的深,那么家长就不用再在课外报班了,只要督促娃把课堂内的东西能学到尽可能好,就够了,所以学的深是给穷人家庭的福利,是给你省了上课外班的钱。

有人说了,我们不想学那么多,我们要快乐,那你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去和学得多学得好的同学去攀比,看到自家娃75分的试卷时,淡定一点,深吸一口气,对自己说“没啥,做人呐,最重要是开心,反正他爹有矿……”,对不对?而不是呼吁大家和你一样学的浅一点,少一点,这不坑人嘛?你自己跑不快或者不想跑快,就让大家都陪你慢慢走?

 

而国外的教育体制就和中国的不一样,国外的教育体制是普遍学的比较浅,每个人都很快乐,没有繁重的作业,也因为这样,所以成绩拉不开,第一名考99分,可能最后一名也能考85分,而且不公布成绩,不公布排名,大家一团和气,你好我好大家好,避免唯成绩论的指责,也避免受到刺激的差生父亲扛着来复枪和你说理。

在这个基础上,你发现自己喜欢什么,或者在什么方面特别有天赋,可以在这方面再多学一些。不过你想“多学一些”,去哪里学呢?对不起,校内没有,要去校外学,而校外学,都是要收费的,价格还不菲,谈到这里,穷人就只能退散,下辈子请早了。

所以有那么个词儿:阶级固化。国外就是阶级固化,你穷,你别管多努力,就算门门一百分也没用,因为学的就浅,你没钱补课,除非天才,靠自学能把有钱人家娃花钱上的补习班上的内容全学了,否则你成绩就好不了,上不了好的中学,上不了好的大学,只能上社区学院,当个技术工人,最后你爹当水管工,你可能也就是个机修工,世世代代就固化在“工”这个阶级了。当然其实国外水管工机修工挣钱还蛮多的,听说还有其他福利……这是另一回事了,我相信中国家长对孩子寄予的希望,绝不会是去国外当个快乐的水管工,虽然《新华字典》告诉我们: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以前的这种认识,首先,是来自我自己的经历。

 

近些年来,网上经常流传那种“看看你会不会做一年级的题”“这道三年级的数学题你跪了没”之类的段子,很多家长真的惊呼“哇,好难,不会做”,我毫不吹牛实事求是的感叹一句:“我从来没觉得难”。那些东西我记忆中,小学基本都做过,而且就是用小学的方法,四则运算即可,都不用代数方法或者更高阶的数学知识,就能做,有的题连大括号都用不上,用上大括号算我输。还有曾经的段子,用什么“吹一声哨,兔子抬起一条腿,鸡也抬起一条腿,再一声哨,鸡一屁股坐在地上……”的方法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我了个去,中国人什么时候变这么笨了?还吹哨?还吹一声哨抬一条腿,你敢吹一声哨同时抬两条腿吗?起码让你解题能快一个吹哨的时间。

鸡兔同笼问题在我们小学时候是基本题好吗?还吹哨……那题面换成穿蓝衣服的孩子和穿红衣服的孩子咋办?换成大队公社劳动的时间咋办?毕竟鸡兔同笼问题不全是算头算脚的题啊。

恕我直言,现在网上传的那些题目,除了一些属于脑筋急转弯的神经病题目,大部分涉及到算法和技巧的东西,我没觉得比我们小学时学的难多少。

 

 

而我对国外教育体制的认知,则主要来自于网络信息,以及论坛上的讨论,应该说,了解的是比较肤浅的,所以就不展开说了,我说的那些,大家如果愿意,可以在网上很容易找到各种对国外教育的描述和讨论。在下面我会说到,我的这种认识,有不少错误,而且直到现在,其实我也还是不能完整的了解真实的国外教育,只能说管中窥豹,略知一二吧。

 

我现在的认知变化

 

请注意,上面说的是我过去的认知,现在我的认知发生了一些变化,发生了一些动摇,有的动摇来自于对现况的更深了解,有的动摇来自于环境和政策的变化。

 

首先,在国内方面,现在中国的学校,已经不是我上学时的样子了,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1,减负的影响

 

近些年来,“减负”风愈刮愈烈,一方面是随着高考竞争的激烈,很多高考不考的东西没有了;另一方面,则被打着“减负”的名义砍掉了。譬如上面提到的鸡兔同笼问题,我去百度了一下,发现赫然已经变成“小学奥数常见题目”了,还真是没想到,昔日的常规动作现在竟然有了难度系数了。

 

再来看看网上一段文字:《2018版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章节变化说明》,出处就不提了,这个情况说的是高中,不保证都对,只是用以窥教改大方向之一斑。


 

我做过细致的对比,除了沪教版分数是三年级下学期教授,人教版北师大版都是四年级上学期上学期教授的,并且只讲了概念完全没有讲到分数运算,更让人诧异的是:四年级下学期一学期人教版数学教材几乎没有什么内容。人教版教材进度完全模仿美国加州wonders,但是!人家四年级讲分数,是拓展到了负数,按照大数学的讲法,我们砍去了人家比较难的那一部分。

 

我相信不用再继续举例了,类似的例子想找,还有很多,各位家有学生的家长,若是学的东西还没有还给老师,对比一下自家娃的习题本,心里应该有数。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这些都被砍掉了,如果我们也走国外“校内教的浅,校外花钱补”的路线,那么我记忆中的“学的比较深”“穷人的福利”,还存在吗?

更重要的是,在稍后关于政策变化的部分我会谈到,这种减负是政府主导、有目的性、并且严格执行的,所以这种减负,在未来相当长的可预期时间里,都不会改变,只会加强,中国版的阶级固化,很可能正在路上。

 

2,高考挂帅导致对“德体美劳”的忽视

 

高考的争论,一直都有,我的观点是,高考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阶层上升方式。这种公平不是北京孩子对山东河南孩子的公平,这种公平是北京孩子对山沟孩子的公平。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种公平更多的是站在全国的视角上,对于最贫困地区的孩子和最发达地区的孩子来说的一种公平,如果北京孩子已经在除考卷以外的所有领域都获得了更多资源上的优势,除了一纸试卷,且仅仅依靠一纸试卷的选拔方式,还有什么其他更公平的方式能让山沟的孩子和北京孩子有同等的机会踏入清华的校园呢?

很多人从录取分数线、试卷难度等等方面去分析不公平的因素,那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仅仅靠卷面成绩”这种形式,就是最朴素的公平,这是山沟孩子们要的公平,而那些分数线和难度的质疑,是山东河南孩子们要去争取的公平,两者不矛盾。

 

当然,这种一卷定终身的高考制度,也必然会带来对其他“副科”的忽视,我们那个年代,小城市在这个问题上就已经很严重了,据我所知,很多乡村出身的大学生,从来没有上过美术课,体育成绩也不是自己跑出来的——农村啊,兄弟,考分能上线已经不容易了,还能让体育成绩卡一道?老师脑袋被门夹过?——现在,这种情况在逐渐向一线城市蔓延。

 

我来和你显摆显摆我小时候的课外活动:

有体育课、手工课、自然课、美术课、音乐课。课后有各种免费的课外班。我小学学了游泳,中学学了足篮排,甚至还打过几天手球,因为我们体育老师会打;小学的时候我们有合唱队,有鼓号队,还有人人参与的集体舞。有美术课,小学和中学都有素描课,透视、构图、高光与阴影这些东西,我们都会,我还知道往水彩里加白色可以让颜色更均匀,素描时若两道线条用力不匀,深浅对比太大,可以轻轻的用手指涂抹一下;我们的自然课会在秋天采集叶片,夹在厚厚的书籍里吸干水分做成标本;还会教我们线圈切割磁力线产生电,我到现在还记得小学自然老师,满头大汗摇动手摇发电机只为让我们看到那个白炽灯的灯丝隐隐发红的搞笑场景;我们小学有同学会弹钢琴,我自己则是在中学学了吉他;放学后大家会在学校简陋的乒乓球台上打乒乓球,会回家研究独立钻石棋(很少还有人记得这个古董吧?我有个同学研究出了只比世界纪录少一步的解法),下象棋,下围棋;我那时会做不用电的矿石收音机,会区分高阻耳机与低阻的压电陶瓷片发声器,我最得意的就是做过一个可以调台(用可变电容)但是不用电的收音机,通过薄薄的压电陶瓷片发声,这样就可以放在我的枕巾下面,每天晚上我听着八点半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入睡。

 

这样的教育,我真觉得挺好的,虽然我不能总考第一(惭愧,实际上基本没考过第一),但是我的体育、音乐、艺术、科技知识是在同步增长的,最重要的,我认为自己保持了“好奇心”,这是学习一切知识的源动力,“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是伴随我一生的理念,大学毕业之后我常常会面对网络上很多段子和骗局,感觉到不解,为什么这么多人上当?而且是大学毕业生上当?这不是中学知识吗?这不是小学知识吗?这不是常识吗?为什么这么粗浅的骗局都能让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上当?后来我的总结,就是因为大部分人,不追求“知其所以然”,他们没有好奇心,不想追究表面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而这种“好奇心”的培养和保护,和我小时候轻松、知识面广的教育方式是分不开的。在学校里就通过各种有趣的实验,寓教于乐,让学习不是枯燥的刷题,更有很多的业余时间从事文艺与体育活动,不仅让我对学习没有抵触情绪,也能让我成为一个不那么枯燥的人,起码出去K个歌,上台演个小品说个相声啥的,没什么难度。

而如果知识的学习都是通过填鸭和刷题来进行的,正常的人当然会产生逆反心理,逆反心理的后果就是很多人是“人生学识的巅峰就在高考前一夜”,他们痛恨学习知识的过程,从而让他们连带着痛恨知识本身,潜意识里恨不得忘之而后快。于是,求仁得仁,他们大学毕业,走向社会,真的就把除了工作能用到的以外的知识,全都忘记了,大学毕业生,分分钟被“纳米”“因子”“量子”等等伪科学概念忽悠,丢人不丢人?

所以“好奇心”非常重要,不仅需要培养,更需要保护,而丰富的课外活动和灵活的教学模式就是最好的培养,刷题和填鸭式教育就是最大的破坏。

 

 

我上面为什么用了那么大的篇幅来描述自己小时候的课外活动?因为我发现,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

 

这些,都没有了。

起码在校园内,没有了。

 

这就是高考挂帅的中国教育体制,自己“野蛮生长”了三十年的结果,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功的进化到了“天天刷题都考不了卷面第一”,纯粹的应试教育,纯粹的纸面教育。

 

 

3,政策的变化

政策的变化,是一个敏感的话题,首先让我来定一个大的基调:我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目前的教育体制改革,站在国家层面上说,我认为是正确的。

 

谈到教育政策,先要扯一些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的大话题。

一直以来,大家公认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是:投资,出口,和消费。这三者的重要性和占比,我们引用国新办在2018年12月14日发布的全国经济运行情况数据,以及魏杰在《中国下一步怎么打贸易战》里的一些观点来看一下:

 

如果10年前打贸易战的话,我们当场就会趴下,我们没有力量来打。因为10年前,我们国家发展战略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2007年,我们对出口的依存度接近70%。

但是后来发生一件事,就是2008年的美国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危机对中国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实际上对中国一个重要的影响就是我们终于发现,像我们国家这么大的经济主体,依靠出口来增长,显然是不够的。

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中国调整战略,从出口导向型转向内需拉动型,整整调整10年。2017年底,我们对出口的依赖度已经从70%降到了10%左右。去年我们GDP总量是82万亿,出口的贡献是8万亿左右,这8万亿左右里边美国贡献了1/3。

《中国下一步怎么打贸易战》魏杰(2018-9-17

 

目前最终消费支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8%,而在全国居民消费支出中,服务消费占比为52.6%,国家统计局的一位官员说,中国正在进入以服务业和消费为主导的时代,消费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稳增长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但据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杨伟民透露,近年来,中国服务业的增长主要是靠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拉动,这样发展下去,中国经济制造业空心化、脱实向虚问题将更加严重。

 

华融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预测,2019年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主要源自外患与内忧叠加共振。“六稳”将是2019年中国宏观调控的核心要义。考虑到外需下滑压力较大且相对不可控,扩大内需将成为2019年稳增长的关键

 

一位不愿具名的经济学家告诉《财经》记者,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消费已经成为经济学界的共识,但目前中国国内投资和消费大幅减速,消费增长是2015年以来的最低速度,投资也是近20年来最低增长速度,这正是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重要原因。下一步,中国应对贸易战的最有力武器,一方面是要继续对外扩大开放,另一方面是要实施实质性的大规模减税降费,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以消费升级带动制造业升级,让中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

《"三驾马车"乏力 对抗下行压力的中国经济新动能何在?》(2018-12-24

 

 

 

现在看明白了吗?




这些信息总结起来,就是这样三点:

1,三驾马车中,现在“消费”是重中之重

2,我们这次之所以没有被贸易战打趴下,过去十年将增长方式从出口导向型转为内需拉动型,这一点至关重要(所以川普说的对,过去几届美国总统都是SB,早该怼中国了)

3,目前的消费中的服务消费,主要是金融和房地产,这个情况要改善

 

所以,“消费”是重中之重,但是又不能继续炒房了,那么怎么促进消费?很简单,一个字:money。两个字:more money。你要让人民有钱,有更多的钱。

想让人民有更多的钱,就要提高收入,提高收入那可不是国家说了算,是老板说了算的,国家能帮什么忙呢?降税,降费,这两个方面国家一直在做。

但在让人民有更多的钱之前,你首先得让人民有钱,想有钱,必需要有工作,如果没有工作,那就别聊了,这很好理解。所以促进就业,促进充分就业,促进充分合理就业,就是国家的根本大计,教育制度一定要为这个根本大计服务。

 

那么什么是“充分合理就业”呢?我们敬爱的教育部长跳出来告诉你了:


看到了吗?要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要做到。对,说的就是你,你考上清北复交了吗?别说清北复交了,985211,你考上未?没考上?那你凭什么希望你儿子考上?你这是非理性引导呀,你这是不合理预期呀,你摊上大事儿了,自己做不到,孩子很生气,知道吗?

 

所以你现在明白什么叫“合理”的就业了吗?还不懂?再给你贴一篇文章:

 

以下来自2019213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建成覆盖大部分行业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

 

将标准化建设作为统领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口,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为服务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发展和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与人才支持。

 

现在明白了吧?还考什么大学啊,“一大波”大学都要变成职高和技校啦。什么叫对孩子要有合理的预期?你是水管工,你想让孩子穿西装打领带坐玻璃房子写PPT,这个预期就是不合理的,合理的预期应该是让他也当个水管工,顶天了也就是个受过高等教育能使用现代化器械的新时代高科技水管工,这才是合理的。毕竟张华……李萍……我……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对吧!

 

了解了这个大的战略方向,就不难理解国家的一系列操作了,整个教育体制将会向以下这两个方向变化。

 

第一个方向:公平

 

从一线城市到十八线乡村,相信所有的家长都有“学区房”的困扰,都在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纷纷用手中能用到的所有方法,去为下一代争取优质的教育资源。但是大家有没有仔细思考和研究过,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优质的教育资源总是供不应求,总是需要去抢?

我很想把节奏带到中国人的劣根性,这届人民不行,等等,但是很遗憾,这个问题还真是政府造成的。

去年宁南山一篇广为传播的《作为中产 我对国家有哪些不满》文章中,提到了一个词:牢笼效应。并且他用一些数字去证明了这个效应。

 

如果一个城市经济蓬勃发展,中高端工作机会不断增加,必然会带来人口的上升,而此时由由于规划的原因去严控土地供应,那么必然会带来“牢笼效应”。

 

“牢笼效应”就是限制死了人口发展的空间,而产业发展又决定了人会不断涌入,于是人们就会在有限的面积里面,为了争夺住房资源,教育资源等相互竞争拼杀。

 

用大白话说,就是政府规划的配套设施,包括住房、医疗、交通、等等,也包括教育在内的各种配套设施,不是适配当前人口规模的,而是落后于当前人口规模的,所以导致了优质资源稀缺,必须去抢。

这一点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解铃还须系铃人,所以政府有动力解决这个问题,政府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八个字:资源下沉,公平分配。

 

现在有一系列相关的教育体制改革,比如“多校划片”“校额到校”,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推出的政策。

想象一下,一个地区,以前路北房价十万,因为单校划片,买房就笃定进入那所重点小学;路南房价五万,因为上不了重点小学,所以房价直接打对折清仓甩卖。现在好了,多校划片了,电脑排位,路北的房主也不确定孩子一定能上重点小学,路南的房主也有机会一亲芳泽了,那你说这房价………………哦,房价不是我们要讨论的重点,我想说的是,这样其实就公平了,这就是“多校划片”的作用。

再想象一下,一个地区,有2所重点初中,2所重点小学,和8所普通小学,如果让10所小学的孩子们一起参加小升初考试,你猜会发生什么?对,就是那2所重点小学的孩子们,基本上是携手直升重点初中,连锅端了,因为成绩优势太大了。现在有了“校额到校”,就不一样了,假设每个学校定向分配给你10个名额,那你就算是10所小学里最差的那一所,也不用担心,你不用和重点小学的孩子们去竞争,你只要跑赢你的同学,拿到本校的Top 10,你也能上重点初中。这个难度孰强孰弱,不言而喻吧?当你遇到老虎的时候,你是希望自己有一双跑鞋,还是希望身边是个瘸子呢?

 

这两件事综合起来,你想象一下,未来会发生什么变化?

会发生很多的变化,首先学区房不是那么重要了,因为你买了也不一定上,不买也不一定不上;

其次小学是不是重点也不重要了,搞不好你去个差小学考前十名的难度比去重点小学里厮杀出头的难度还低;
最后也是最有趣的,你会发现整个地区的整体教育品质,都提高了,或者说都下降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不是矛盾的么?不矛盾。

一所学校的教学水平,除了师、资、这一软一硬的品质,还要结合学生的品质,好的学校往往是硬件好,老师好,孩子本身也好,甚至孩子的家庭背景和实力都很好,强强联合,最后的结果就是成绩是碾压级的;现在多校划片和校额到校的实施,难免会把一些成绩和背景没那么好的孩子带进了好学校,所以这些重点学校的整体成绩,肯定是要下降的,这就是我说的“品质下降了”;但是从学生角度,差学校的尖子生也有机会进入好学校,这对于他们将来取得更好的成绩绝对是有帮助的;而那些好学校“淘汰”的“差学生”进入差学校,可能反而提高了差学校的平均成绩,因为他们起点比较高,瘦死骆驼比马大,而且自带好学校培养出来的优良学习习惯,反而起到了差学校的领头羊的作用,这就是我说的“品质上升了”。

其实更准确的描述,是教育的品质差异缩小了,更平均了,更公平了。

 

所以站在国家的角度,这些政策绝对是非常正确和符合国家利益的,首先让资源的分配更加公平,其次,其实是消减了一部分顶尖学校的资源,让资源“下沉”,沉到底层更需要的人群,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教育资源上的马太效应和贫富分化,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政策。而且我同你讲,各种政策还多着呢,比如优秀的教师为什么不能在一定范围内流动一下呢?换到差学校去送两个月温暖,咋滴,不行啊?再比如牛校去缺少好学校的地方开个分校,咋滴,差这点儿钱儿吗?这都可以促进教育资源更平均,更公平。

 

那么这个政策这么好,每一方都受益,就没有一方利益受损吗?有啊,路北的房主啊,他们的房子现在绝对卖不到十万了。

 

除了这个还有什么群体的利益受损了吗?有,就是正在看我的文章的,你。


严谨的说,是符合文章开头三大原则的我,和正在看文章的,你。

别谦虚,能看到这儿的,都是真爱粉,也是真有这方面需求,想在这方面探讨的读者,来,插播个广告,扫码关注一下呗~~~



作为小有经济实力(没有实力咬牙也要有实力),对孩子抱有“不合理”预期的家长,我们要的是买套五万的房子等电脑抽奖吗?我们要的是去差小学拼个Top 10直升重点中学吗?No啊,No啊,NoNoNoNoNoNo啊,我要的是砸锅卖铁买十万的房子让他确保进入重点学校,成为碾压一切的学霸啊,对不对,哪怕最后他成为不了学霸,咱牺牲也要牺牲在重点学校,谁稀罕起早贪黑的最后去争一个差学校的Top 10呢?中国的老父亲老母亲们就是这么鸡血,就是这么自信,就是这么充满希望啊。

 

那么现在还有没有过去路北房主的待遇呢?有啊,两条路:

 

第一条路,并不是所有的路北十万的房主,都会被“多校划片”分配到差学校,你懂的,有那么一种地区,它这个地区里就没!有!差!学!校!~~~就这么霸气,你甭管咋划片,我家娃随便去哪个学校,都很满意。这样的地区,你说房价得多少钱一平米吧,十万?那是成本!你得这么想,别的地区靠抽奖的都十万了,以前想买那个地区的大款都跑我这个地区来了,我还卖十万?我是白求恩啊?十二万起!你还别嫌贵,这是朝向不好的,遇上南北通透风景好的,你还得加钱,起码十四万,还不打折,我们的口号是: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保证直升,不靠抽奖!括号:建筑面积哦。

 

第二条路,咱不买学区房了,体制内的咱玩不起,咱玩体制外的行吗?咱上国际学校,咱出国——————说的好,我就是这么想的。

 

 

第二个方向:教育多元化

 

政策的另一个方向,就是教育多元化,达到稳就业的目标。也就是上面说的,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专科教育,培养专业人才,提高现在大家眼中“低端工作”的从业人员素质,提高第三产业整体的水平。

我在刚刚说的“资源下沉,公平分配”中,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只提到了小学和初中,没有提到高中,是我漏掉了么?是我举例的时候忽略了么?不是,因为我说的“资源下沉,公平分配”,就仅仅发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从中考开始,从九年制义务教育结束,这种“公平”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分流”。

 

现在想一想,在上面我们说到了,由于教育更“公平”了,所以很多好学校的平均成绩下降了;普通学校的平均成绩则提高了;根据国家的政策,很多的本科院校要转型了,更多的职业学校扩招了;

以上这些所有因素叠加在一起,结果是什么?结果就是:九年义务制教育期间,竞争强度被减弱了,大家的水平更接近了,而大学更少了,职业学校更多了,最后中考和高考的竞争就更激烈了,而且中考高考变成了“分流”,将来会有更多的孩子去不了大学,甚至去不了高中,转而就读职业学校。

在一篇微博里,把这种情况叫做:“父母985,孩子上职校”,链接文章后面有,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

 

再一次,我必须说,这种情况对国家是有利的,这种政策对于国家是正确的。对于我们自己呢?请大家自由发挥。

 

 

接下来我想说的,是对于国外的教育,我发现了一些之前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和一些认识上的错误。

 

1,关于课外班的问题

我之前以为,国外的课外班都是收费的,15点放学之后,要么交钱上收费的课外班,要么就得接回家,而这也正是很多国外母亲生育之后就辞职当了全职妈妈的主要原因。

但实际经过我的更进一步了解,其实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免费或者廉价的公立学校里,在收费较高的私校和国际学校里,还是有一些免费的课外班的。

 

2,学的深浅与刻苦程度的问题

以前我觉得国外的学生都学的很浅,而且不怎么用功,实际上了解多了以后,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国外和国内正相反,国内是要求很高,你能不能达到,看个人努力了;国外是要求很低,但你想学的比别人强?对不起,大家都这么想,你依然要和N多比你聪明比你家有钱但还比你努力的学霸们竞争。甚至“老师不留作业”也是一个误解,老师是留作业的,但是你爱做不做,并不会每天检查你——那谁还做啊?你一定会问,还真有人做,因为平时的成绩也算期末考试的一部分,国外的很多政策,都是看起来自由,实际上总有一个地方卡着你,“阴损阴损”的,当然你要是天才,光靠期末考试就能妥妥过关,算我没说,天才去哪儿都是横着走的,没毛病。

 

3,穷人是否真的没有机会

这个问题,有个美国网友说,还是你不够穷,你要是真的特穷,反而好了,很多大学的学费都是免的。当然前提是你得考得上,你得在上不起私校和补习班的情况下,就凭着实力一路走公立都能考上哈佛耶鲁才行。

 

 

上面已经讲了这么多,我们可以简单小结一下:

国内的教育体制在变化,过去的优点都在削弱,在“全面发展”上,退步明显;而政策上正在将教育资源之间的品质差异缩小,强者变弱,弱者变强,分配更加公平,义务教育阶段弱化竞争,把竞争集中在中考高考,九年内的竞争消减了多少,九年后的两次大考(中考高考)你会加倍还回去,未来的中考高考将会“分流”,全民大学生的时代过去了,国家需要更多高素质的“普通职业”从业者。而想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成本,将会越来越高。

 

所以这种情况下,问题就来了:如果过去中国教育体制的“福利”已不在,如果在中国也要付出和国外同样高的成本才能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那我有什么理由不出国学习呢?起码空气还好点不是?

 

那么选择西方的教育体制,并且出国读书,你将得到什么呢?

 

1,更好的软硬件环境

用这一点来对比中国,其实中国也挺冤枉的,硬件方面,国外就是人少啊,地广人稀啊,几百平的图书馆,一个班十几个孩子,两个老师教,大家团团坐成一圈,一边听故事一边学习,甚至还有小点心,饿了可以吃点,谁不知道这样的模式好呢?中国人也知道这样的环境好,但是臣妾做不到啊,非不为也,不能也,俺们这疙瘩人太多,地太贵,太拥挤,真营造不出来这样的教育环境,营造出来了也没人用得起啊…………事实上也有,北京几所顶级的国际学校也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是那个价格,啧啧,动辄二十万起,还在荒郊野外,你还得计算当地租房的费用,成绩还不一定有曼谷学校好,综合来说,很不划算。

 

2,更了解国外的文化

这一点也很有意思,实际上我说的“国外文化”不仅仅包括历史和文化知识,还包括思维方式,做事的套路等等。比如国外的教育其实很注重辩术,和演讲的能力,用大白话说就是培养你忽悠的能力。而优秀的辩术又离不开优秀的逻辑能力,所以国际学校在刚开始学习单词的时候,就会教你区分什么是Fact,什么是Opinion,我感觉中国的教育好像从来没有教过这些,只能靠自己日后吵架对喷时去顿悟了。

图片来自网络

 

想起来还挺悲哀的,曾几何时中国人也是雄辩天下无敌手的啊,春秋战国有“纵横家”,想当年苏秦身佩六国相印,凭三寸不烂之舌,拒秦于函谷关外十五年,这是何等的大忽悠!碾压罗永浩,不让贾跃亭啊,哪承想后代对自己的文化如此自卑,看什么都是洋大人的好,连忽悠都不会忽悠了,不仅不会,学校里也不教,悲剧啊~~~

 

 

其他的方面,还包括很多国外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法,比如国外的学校很小就会教你用脑图来组织自己的思维,用SWOT的方法来分析问题,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来表述自己的想法,孔子曰: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这句谚语充分的展现了国外教育对使用图表来表达的重视。而这些对于将来在外企工作,将会十分有益,事实上印度人就是深谙这些套路,所以往往在外企能够比华裔爬的更高…………扯远了。

唯一觉得有点“浪费”的,就是对国外历史与文化的学习,你说我学习毛利语,或者学习傣族与孟族的恩怨情仇,有啥用啊?是没啥用,但没办法,这算是出国学习的一个小小的“浪费”吧。

 

3,更适应国外大学的要求,成绩相对国外大学认可度更高

这个没办法,英式A-Level,美式AP,国际通用的IB,就是在你考欧美学校时,有先天的优势,认可度更高,这不是中国的错,只是一个客观事实。

 

4,如果目标不是中国大学,那么可以避免大量的“浪费”

刚才谈到了出国学习的“浪费”,其实还有一些方面我们可以避免“浪费”,比如那个啥啥啥,你懂的,只能死记硬背的课程,可以不用学喽,哈利路亚~~~

还有历史课,这个我真的懒得吐槽,我最痛恨的就是别人浪费我的时间,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如果你教给我错误的知识,还不如不教我,因为我还得花时间去拨乱反正。反正现在资讯这么发达,想了解中国的历史太容易了,成吨的书你随便挑,想看正史有《史记》《资治通鉴》……想看轻松的有《血腥的盛唐》《如果这是宋史》……想看严谨的有《南明史》《中国通史》……何必要背负考试的压力去学那些满篇农民起义反抗暴政的玩意儿呢?

 

5,最后,毫无悬念的,英文水平的提高,如果很小就出去,将达到母语级别,特别是口音。

 

6,还要补充一点,如果特指我选择的曼谷顶级国际学校,还有一个福利,就是你可以避开小升初以及中考的考验与分流。因为曼谷的顶级国际学校基本上都是13年一贯制的。

 

 

你将失去和面对的挑战是

 

1,中文的学习

这个是最悲伤的。虽然个别国际学校也有中文课,但是作为和英文差异很大的逻辑文字,中文基本上是国际上主流语言中最难学的了,这个可以额外上中文补习班来弥补,当然如果有我这样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父亲,也可以助一臂之力。

 

2,对中国文化与历史的了解

这一块,其实各人不同,我最激进的朋友甚至反问我:我的娃什么要学中文?他连中文都不想让娃学,更不要说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了。他是想彻底让娃成为外国人。

我个人还是很喜欢中国的文化和历史的,而且这里可以顺便展开说一下,文章开头我提到的“适应”与“融入”的差异。

很多人在讨论移民的时候,喜欢说“融入”,我不太喜欢这种想法,你可以把这当成一个传统中国老父亲最后的抗争,因为我的内心深处知道,如果孩子将来决定在国外定居,我最多最多也就影响到孙子辈,再往后,他们将会变成彻头彻尾的“当地人”,彻底拥抱当地的文化和风俗,我完全无能为力——主要是因为我活不了那么久——但我依然希望在我有能力的时候,能够教给孩子更多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历史,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处事哲学,无他,因为我并不认为西方式的文明是唯一正确的“普世价值”。

这一点要扯起来,恐怕就太远了,而且一定会引来隆隆炮轰,最终偏离这篇文章本来的讨论方向,不过我这个人比较讨嫌——不然怎么会经常被打脸呢?——所以我还是会说两句,没办法,就是这么贱,希望您喜欢。

 

一直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中西方文化是截然不同的,比如清华大学的吴国盛教授有一些讨论中国人对科学的认识的文章,其中的一些观点我不是很同意,但是其中提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我觉得很有道理:

 

中国文化总的来讲是农耕社会,农耕社会的基本标志是定居,定居成了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结构性因素,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定居的结果就是不迁徙,不迁徙的结果是什么?你周边全是熟人,你一辈子生活在你出生地的方圆十公里以内,所有人跟你都有关系,不是直接认识,就是间接认识,因此中国社会就是熟人社会。熟人社会通过血缘方式来进行文化构建,所以中国社会血缘亲情这部分味道很浓。血缘文化的后果是什么?就生成了特有的仁爱精神,认为人作为人的标志是有情有义有爱,儒家将之概括成“仁”,是人就要有基本的仁爱精神。中国文化中主导的人文动机用什么来实现呢?儒家说“礼”才是把人教化成有仁爱之心的根本形式,“礼以成人”,所以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本质是“礼”的文化,不管是做皇帝的还是贩夫走卒,所有人都要讲“礼”,所以礼文化弥漫在中国文化每个环节之中。

 

西方文化以两希文明为主体,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一开始就是迁徙频繁的文化。希腊是海洋民族,重视贸易,因此迁徙成为常态。迁徙文化的特点是生人文化。生人文化怎么构建社会秩序呢?靠契约精神,通过契约方式构建社会秩序。契约文明要求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独立自主的个体被西方思想家抽象为两个字——“自由”,所以自由精神是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

 

无独有偶,前阵子在网上很风靡的金灿荣教授的《关于中美关系和世界格局的演讲》视频中,也有类似的观点:

 

西方的文化是靠贸易的,比如希腊,那个地方是养活不了自己的,无法大规模种植小麦、稻米,只能种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橄榄啊,葡萄啊,做成橄榄油,葡萄酒,来卖,进行贸易。所以从地理的角度去理解,西方文化的源头是一个商业文化。所以你看他们都是长子继承制,老二老三不给财产,让他们出去开疆拓土,搞殖民,所以希腊人跑到小亚细亚、北非建立了很多殖民地,然后就搞贸易,搞贸易就弄出了大航海,大航海就需要几何学,所以他们的科学就搞的比较好。而且航海很危险,所以他们心灵需要有个寄托,一定要信个神。也所以他们一定会用字母文字,字母是有数的,就那么几十个,很简单,用中文那毁了,太难太复杂,不利于和陌生人交流。还有就是法制和契约,因为殖民和贸易都是和陌生人打交道,必须得有个方法来达成并遵守共识,于是他们有法律,而且尊重契约。

我们的文化就不一样,我们的文化是农耕文化,黄河流域种植农作物发展出来的文明,我们农耕文化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土地。所以你看西方人为了神,为了宗教打仗,我们不,我们只为土地打仗,那有了土地之后干什么呢?生孩子,所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必须要多生,而且生出来和西方不一样,生出来就留在这片土地上了,不能跑,所以“父母在不远游”,这个也和西方不同,我们以前的重刑叫“流放三千里”,仅次于砍头,你可以不死,但是你要流放三千里,这搁西方人乐坏了,公费旅游啊,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是祖先崇拜,死后要和父母合葬,这给我流放了回不了老家,我太痛苦了,这是很重的惩罚。那你把儿子都留在家里不能走,就一定是均分家产,而且儿子都在身边就肯定会有矛盾,怎么解决呢?就是德治文化,孝治天下,一定会发展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套东西。用道德去约束人的行为。

 

所以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你让我去承认西方文化是唯一的“普世价值”,我是不认同的,你的文化发源地就不是个农耕社会,你凭什么“普世”呢?你问过我们黄河流域的人民了吗?你说你现在先进,我就应该认同你?这说不通啊,你才先进几百年,过去你也没承认过我们的文明是普世价值啊。

 

看看《人类简史》的作者怎么说的,顺便说一句,作者是以色列人:

 

许多学者认为,中国明代郑和下西洋,不但时间早于欧洲,而且规模也有过之而无不及。在1405~1433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抵达了印度洋的彼端。规模最大的一次,舰队有将近300艘船,成员近三万人。他们曾抵达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波斯湾、红海和东非。中国船只曾停靠在沙特阿拉伯一带主要的港口吉达(Jedda),也曾停泊在肯亚沿海的马林迪(Malindi)。相较之下,哥伦布在1492年的船队只有三条小船,带了120个水手,简直就像是小蚊子碰上大飞龙。

郑和下西洋得以证明,当时欧洲并未占有科技上的优势。真正让欧洲人胜出的,是他们无与伦比而又贪得无厌、不断希望探索和征服的野心。

有人说奥斯曼帝国或中国就是因为距离太远,或是缺乏相关的科技、经济或军事工具手段。但这种说法实在很难说得通。郑和早在15世纪20年代就已经能远赴东非,理论上要到美洲也并非难事。可见中国确实就是不感兴趣而已。像是在中国发行的地图上,一直要到1602年才终于出现了美洲,而且这地图还是欧洲传教士画的!

 

整整300年间,无论在美洲、大洋洲、大西洋、太平洋,都是由欧洲人完全宰制。就算出现任何值得一提的冲突,也只是欧洲列强之间的内斗。于是,欧洲人积累大量财富和资源,终于让他们也有能力入侵亚洲、击败各大帝国,再进行欧洲人之间的分赃作业。等到奥斯曼、波斯、印度和中国终于惊觉情势不对,为时已晚。

 

中国和波斯其实并不缺乏制作蒸汽机的科技(当时要照抄或是购买都完全不成问题),他们缺少的是西方的价值观、故事、司法系统和社会政治结构,这些在西方花了数个世纪才形成及成熟,就算想要照抄,也无法在一夕之间内化。之所以法国和美国能够很快跟上英国的脚步,是因为他们本来就和英国共享一套最重要的故事和社会结构。而中国和波斯总是追赶不及,则是因为整个关于社会的想法和组织就是不同。

 

有这种想法,就能用新的观点来看1500年到1850年。虽然这段时期欧洲面对亚洲在科技、政治、军事、经济上并不具有什么明显的优势,但却是在厚植累积独特的潜力,直到1850年左右才终于爆发。虽然欧洲、中国和穆斯林世界在1750年看起来还没什么差异,但这其实只是假象。这就像是有两家建筑商同时开始兴建高楼,一家使用的是木材和泥砖,另一家则是使用钢筋和混凝土。一开始,两个工地无论兴建速度或是建筑高度都相去无几,看起来这两种建法也就没什么差别。但等到一过了某个门槛,木材和泥砖盖的高楼就再也无力支撑,于是颓然倾塌,而钢筋和混凝土却还是能屹立不摇,继续向上伸展到人类目光的极限。

 

所以东方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一直领先西方,但也不是一些人想象的一直落后西方,只是西方的文明更适合采用现代科学来发展,如此而已。然而谈到文化,并不是只有科学,还有其他很多。

连洋大人都提倡多元文化,都包容我们了,我们为什么要对自己五千年的文明弃之如敝履呢?所以我并不提倡“融入”,我觉得应该是“适应”,因为你长期在国际学校读书,接受了西方那一套思想,你应该很熟悉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法,有这样的积累,当你在西方发达国家生活时,你不会感受到那么强烈的Culture Shock,你可以更好的“适应”,但不需要放弃东方文化,彻底的“融入”。

 

3,与宗教和白左对抗

我曾经问过一个移民到澳大利亚的朋友:“你的小孩信教了吗?”,他反问我:“信教有什么不好吗?”我觉得反问的好有道理,你看,信教也不是啥不好的事,为啥不能信呢?然而过了一阵子,另一个在布里斯班的朋友透露了一个信息:布里斯班Top 10的学校,除了No 1是公立的,剩下9所全是私立,而这9所全部是教会学校,其中只有2所可以不上宗教课,其他7所,宗教是必修课。因为我一直研究的是曼谷的学校,说实话这个比例还是很出乎预料的,我知道该怎么回答第一个朋友了:“你倒想不信呢,可能吗?”

我想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中国人,都对宗教有着一种本能的排斥心理,因为在过去几千年里统治我们的“儒教”,并没有一个固定万能的神(儒教甚至不谈鬼神:子不语怪力乱神),也没有一套礼拜仪式,和西方世界里传统的一神教,相距甚远,更像是一种文化认同和处世哲学。再经过共产主义和文革的洗礼,彻底倒向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其实很难接受一种宗教,毕竟在无神论者眼中,有神的宗教是近乎荒谬的。

另外我觉得,人应该在三观养成之后,能够自由的选择自己的信仰。你不能像伊斯兰教一样,出生既是教徒,叛教就要被石头砸死;也不能从小就在装饰着各种圣人的学校读书,定时上宗教课程,名义上说是尊重你的选择,但从五岁就开始洗脑,怎么可能有人去特立独行的非要不信呢?这其实就是一种虚伪,这其实就是剥夺了孩子“不信教”的权力。

所以如果你不喜欢宗教,那出去可有你忙活的了,搞不好要一个人挑战整个学校,甚至可能付出你的小孩被所有同学孤立的代价,一般来说,这是做不到的。所以我那第一个朋友的反问,借CNN的话说,看起来更像是少数族裔绝望的呐喊,和无力的自我安慰啊…………

 

除了宗教,另一个类似的问题就是白左。

实事求是的说,白左其实对我们并没有什么坏处,谁不想让别人像圣母婊一样对待你呢?爱你,关心你,鼓励你,原谅你的错误,无条件的帮助你,对你的性侵都不追究,但反过来,让我们自己做圣母婊(白左还好说),这事儿就得掂量掂量了,让我捐一百万,捐栋楼,这都不是事儿,但毕竟我真的有一头牛,捐牛这事儿咱得借一步说话。

首先要给大家打预防针的是,孩子在国外上学,将来会秉持这种白左的价值观,那简直是一定的,就别挣扎了,嗯,省点儿力气在其他方面抢救一下,这一部分就放弃治疗吧。

所以你妄图让孩子不要建立这样的三观,庄子曰:forget it,表想了。何况我们也不是要全盘否定白左思想,我们要注意的是别被它忽悠瘸了。

 

我讲两个故事,都是微博上的故事。

 

一是曾经引起热议的《一篇来自宾大18届华裔学生妈妈的肺腑之言: 心碎的妈妈》

我这两天担心得快要睡不着觉了。我家大儿子Michael,申请到了克林顿基金,很快要去西非的塞拉里昂(Sierra   Leone,也译为狮山共和国),做4个月义工——就是那个爆发伊波拉病毒、前两年刚刚结束内战、医疗条件差到去年才进口了全国第一台CT扫描仪、疟疾横生、死亡率超高……的国家。

我咬紧牙关表示支持,其实心里很害怕,我怕他不能平安回来。我先生个性极其温和,从不干涉孩子的决定,但这一次他也问儿子,能不能换个国家?因为这个国家医疗条件太差了!儿子回答:就是因为医疗条件太差,他才要去做义工,帮助那个国家改善医疗环境。

当地没有电讯条件。4个月内,孩子和父母基本失联,父母无法知道孩子的消息。只有患上重病时,国际组织救援组织会把孩子送回美国来。

我起初对大儿子说:你能不能不去?结果我小儿子Richard回答:妈妈,你认为应该谁家的儿子去?

我不得不说,因为这件事,我平生第一次,真正开始关心世界的贫困和不幸的人,而不是像往常一样,仅仅是跟着教会捐款。

我给儿子发短信说,这件事让我反省自己两点:

1.我过去并未真正关心贫困的人,我只愿意付出自己多余的去帮助他们,并没有准备好牺牲自己。

2.我目送你进藤校的时候,是希望你将来有更好的生活(you   have a better life),最后却变成,你想要一个更好的世界(you want a better world)。是我没有跟上你的成长。

是的,当我们这些家长送孩子进入美国最好的学校、希望他们受最好的教育的时候,我们并未真正明白那意味着什么。所谓的精英教育,不仅让孩子成绩更优秀、将来找到更好的工作、赚更多的钱,更将“以世界为己任“的价值观,放在了孩子心中,包括:   牺牲自我、付出代价,去帮助不幸的人。这会成为他们终身的价值观,指导他们一生的生活方式。

 

请大家看过来,这就是一个典型被白左圣母心忽悠瘸了的,而且还不是一个,从她小儿子的机智抢答来看,基本上这兄弟俩都已经废了。而且看上去老母亲毫无应对之策,这就是中国人不学逻辑,不学辩术,盲从西方价值观的下场。


其实关于她大儿子的选择问题,回答很简单:

去塞拉利昂需要你吗?我花了几十万刀送你去宾大学习,你学成应该做更大的事儿,去塞拉利昂能救几个黑人旁友?你是学临床的还是学护理的?你是剌过刀还是开过药?你能比人家护理专业刚毕业的小姑娘更熟练吗?你能比学临床的小伙儿更有本事吗?鲁迅说过,专业的事儿让专业的人去做。你一学机械自动化的凑什么热闹?给你能的,你咋不上天呢?狗拿耗子——你多管闲事;被窝里伸脚丫——你算第几把手?

你的专业是啥就干啥去,用好你的专业知识,打工也好,创业也行,创造更多的价值,先挣它一个小目标,然后拿出一千万来,你知道能请多少医生和护工,去照顾多少黑命贵吗?你为什么不发明一种疟疾疫苗给他们免费接种?你为什么不制造一种CT扫描仪价格是现在的十分之一?有多大的能力就要担负多大的责任,你放着成千上万的黑旁友不救,放弃你十几年的学识积累,来救这三瓜俩枣的,你这是帮助西非人民吗?你这是对西非人民的犯罪你滋道不?

再说了,鲁迅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你牺牲自己一个个体去对塞拉利昂进行帮助,对塞拉利昂能有什么实质的帮助吗?能拉动它GDP几个点?能提高他们多少识字率?遥远的中国还知道西部扶贫得给种羊呢,光给羊肉只能让他们吃饱一个礼拜,给种羊才能让他们有持续吃饱的能力。真想帮助塞拉利昂人民,你应该去教育他们,甚至把他们接到美国来,教授他们现代科学知识,和宪政民主制度,让他们回去开启民智,建设祖国,这样的人回去就是一颗颗革命的种子,生根、发芽,终成燎原之势,事半功倍,人家现在推广个微商都知道病毒式传播,这都9102年了,你怎么不知道利用社交网络呢?塞拉利昂人民的问题在身体上吗?不,鲁迅早就看穿了一切,他们的问题在心灵上,所以鲁迅弃医从文,以笔为刀,去警醒世人,你不应该像鲁迅这样的先贤学习吗?

还有你,老二,谁裤腰带没系好把你漏出来了,我跟你哥说话呢你掺和啥?被窝里伸脚丫——你算第几把手?哦,这句用过了,再来,癞蛤蟆插鸡毛——你装什么大尾巴狼?还“我觉得该谁家儿子去”,我觉得川普的儿子应该去,以他的声望和资源,一呼百应,不比你哥强一亿倍?我觉得汤姆克鲁斯的儿子应该去,以他名气和财产,起到的示范作用和引流效应不比你哥强一万倍?别说这个了,你都比你哥合适,你还没毕业呢,你去吧,你去了死那儿我还能省几年学费,我拿这钱吃啥不香,喝啥不好,玩啥不爽,干啥不乐?

 

这不是很简单的道理么,逻辑缜密掷地有声,高屋建瓴振聋发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啊,怎么会被儿子撅的哑口无言呢?这绝对是素质教育不到位的结果。

 

第二个故事,也是微博上看来的,一个嫁给美国土豪的中国人,她老公是真土豪,孩子奶奶经营着一个社区,社区里有个大湖,在佛罗里达,整个社区就是给亲戚朋友度假用的。

微博上是这么写的:

下午的时候,先生发了个微信问我:“想不想领养5个叙利亚孤儿?孩子们3-14岁,他们目睹爸爸被ISIS烧死,妈妈昨天也心脏病发作去世了。现在他们5个被朋友的慈善基金照顾着。如果领养他们,肯定会改变我们的生活。”

晚上回家后,先生又提起领养这些孩子,眼里泛着泪花,说他很难想象这些孩子经历着什么。我知道他是认真的。我说我们可以考虑领养那个最小的,我们以前也确实考虑过领养一个孤儿。他说把那些孩子分开太残忍,他说他回来路上问了儿子,如果是他,他会想要什么,我儿子说,如果是他,他不想要跟兄弟姐妹分开。听得我好心疼。

先生是个好人,他简单而阳光,生在一个有爱的大家庭,被父母,姐姐们的爱包围着,生活优越,从小就跟父母一起去流浪者营地做义工,“能为别人做点儿什么”好像是长在他骨子里的。上面提到的那个公益基金,也是先生鼓励他的叙利亚籍的朋友创办的,我们也尽了微薄之力,来资助那些在战争中失去胳膊和腿的孩子们,帮他们安装假肢,让他们能重新站起来。

我欣赏先生的大爱,并自愧不如。他一直都被他幸福的童年滋养着,似乎有很多爱去给予别人。而我,却好像一直在用我的前半生来治愈童年的伤口。不知道还有没有那么多能量来治愈别人。

 

瞧见没?这才是正根儿的白左,圣母。人家有这条件,行吗?!家里有矿,人家这正宗如假包换的圣母,反而恰恰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听到感人的故事,难过到心痛流泪,这是可以做的。

出钱组建个基金帮助难民,这是可以做的。

甚至在家境优渥的前提下,领养几个都是可以做的(我承认看到“如果领养他们,肯定会改变我们的生活”的时候,笑场了,真领几个穆斯林回来,嗯,我相信他们的生活绝对会改变),不过你注意他要领养的小孩的岁数:最大14岁,不是成年人,呵呵,这样的小孩,还是有的救,能转变的。

至于亲自去叙利亚一趟?你认真的吗?亲爱的?

 

以上开个玩笑,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其实第二个故事里的价值观我还挺认同的,而且这也不是西方独有的价值观,我们中国也有类似的价值观,孟子曰——相信我,这真的是孟子曰的——“达则兼济天下”,对不对?别看不起老祖宗,我们也有圣人。这才是我们都欢迎的白左,是正确的价值观,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时候,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去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实际上我希望我自己的小孩,也能拥有这样正确的三观,在拥有这样的能力时,也可以做同样的善举。

而第一个故事里的一家子之所以会被我嘲笑,也是因为他们没有做到孟子这句话前面的那一句:“穷则独善其身”,您上有老下有小,刚毕业家未成业未立,家中没矿,你有什么资本去帮助别人?而且用这种投入最大产出最小的自杀方式去帮助别人?你身边有多少需要帮助的人,你视而不见,打飞机去西非帮助塞拉利昂人民,你对自己身边的同胞就这么冷漠吗?请你先独善其身,然后才有可能兼济天下。连葛优都说过,谈个恋爱你还得先牵手拥抱亲脑门儿,然后才能内什么呢,对吗?!

 

所以对待白左,对待政治正确,我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我们本来就不是西方文化圈,我们东方文化有自己的思维模式,做事方法,让娃学贯东西,不仅仅是我的追求,也是必须完成的任务,若是世代生活在西方,也就罢了,放着么好的一个东方老爸不用,不去兼听则明,让自己身兼东西方文化之长,岂不浪费?

 

以上,我的《曼谷国际学校择校记(上):中外教育体制分析》就写完了,这篇文章几乎没有提到具体的国际学校,我们的眼光甚至还没有投向曼谷,我只是在这一篇里分享了我对国内外教育体制的差异的认识与分析。

 

在下篇,我会讲的更具体一些,不再剖析政策和争论观点,会详细的描述一下我自己的情况和历程,包括:

 

 

我身边一些朋友的情况,没有观点,只有事实的描述

 

为什么是曼谷,不在中国上学?不去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清迈?

 

泰国曼谷留学的基本面,和相关信息来源

 

曼谷国际学校分析,包括学制的分析,以及第一集团学校的分析

 

我们的选择与准备,包括小朋友的现况,以及我们的决定,和决定的缘由

 

真正的曼谷择校行,曼谷四所一流学校,三次面试经历,两份OFFER的来龙去脉


最后于 2020-2-10 被WadeZhao编辑 ,原因:
最新回复 (0)
返回
发新帖